
#热点观察家#
什么样的情报头子,会把指挥所搬到炮弹坑边上,亲自盯着一场九死一生的行动?这背后,到底是多大的赌注?
这个人叫基里尔·布达诺夫,乌克兰国防情报总局(GUR)的头儿。你要说他是个官僚,那真是看走眼了。这家伙骨子里就是个兵,而且是个浑身带刺、敢玩命的兵。
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早在2016年,他还是个中校的时候,就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儿。那会儿克里米亚局势紧张,他愣是亲自带了个小分队,摸进了俄军控制的地盘。
结果跟俄联邦安全局的特种部队撞个正着,当场就干起来了。据说那次火并,布达诺夫自己也挂了彩,但硬是带着人杀出去了。
所以你看,他现在跑到红军城前线督战,一点都不奇怪。这根本就是他的风格,刻在骨子里的冒险基因。他信不过遥控指挥,他只信自己眼睛看到的,只信现场拍板。这种人当情报头子,他手底下那帮人,个个都得是狠角色。
而他这次盯上的地方,叫红军城,乌克兰人自己叫它波克罗夫斯克。这地方现在就是个巨大的绞肉机,而且是那种快要卡壳的绞肉机。
为啥这么说?你摊开地图看就明白了。波克罗夫斯克不是什么普通的城市,它是整个乌军顿巴斯集群的“心脏”。所有的补给、兵员、伤员后送,都得从这儿走。铁路网、公路网,像毛细血管一样从这里延伸到前线各个角落。
美国那个战争研究所(ISW)就分析过,说这地方的战略价值,比巴赫穆特、阿夫迪夫卡加起来都重要。丢了那两个地方,是防线被戳了几个洞;要是丢了波克罗夫斯克,那整个防线就不是洞的问题了,是直接系统性瘫痪,跟被人拔了电源线一样。
所以俄军疯了一样往这儿砸,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啃下来。这就把布达诺夫逼到了墙角,他必须赌,而且得下血本。
现在的红军城,说句不好听的,跟地狱也差不离了。俄军已经把它围得七七八八,就北边还留着一个口子,一个窄得让人窒息的口子。
多窄呢?也就一公里半到两公里宽。在现代战争里,这点距离,跟把靶心画你脑门上没啥区别。俄军的炮弹、无人机,闭着眼睛都能覆盖。
更绝的是,俄军压根不满足于用炮火封锁。他们拿出了一种叫ISDM“农耕”的远程布雷系统,那玩意儿长得跟火箭炮似的,一轮齐射出去,落地的不是炸药,是成千上万颗地雷。反坦克的、反步兵的,混着来。
你想想那个画面,几十枚火箭弹“嗖嗖嗖”飞过来,在那个狭窄的走廊上空“啪”一下炸开,地雷跟下雨一样撒下来。几轮下来,那条唯一的生命通道,就成了一片谁也过不去的死亡雷区。用这种“非接触”的方式,在你眼前把门焊死,简直是诛心。
城里的巷战也变味了。前段时间,往里渗透的俄军还小心翼翼的,三三两两一组,跟幽灵似的。为啥?因为那时候乌军的无人机还满天飞,俄军只要敢扎堆,天上立马就掉东西下来。
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。城里打巷战的俄军,开始以五到十人的班组规模行动了。这个变化太说明问题了。这说明乌军在城里的“眼睛”——那些无人机,要么是被俄军的电子战压制了,要么就是被打得差不多了。战场的天空,不再是乌军一家独大了。
地面上的路彻底被堵死,天上又失去了绝对优势。这种情况下,如果你是城里的守军,你会怎么想?绝望,可能都无法形容那种感觉。
所以,布达诺夫和他手下的GUR,才搞了那场近乎疯狂的空中突袭。地上的路走不通了,那就只能从天上想办法。
几架直升机,其中据说有三架是“黑鹰”,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高度——离地10米,几乎是擦着树梢,冲向了那个已经被包围的城市。飞这么低,就是为了躲雷达,用地球曲率和地面杂波给自己打掩护。
但这个高度,风险大到没边。别说俄军的防空导弹了,地面上一个反应快点的士兵,扛着便携式防空导弹,甚至是一挺大口径机枪,都可能把它打下来。飞这种航线的飞行员,那心脏都得是特制的。
更有意思的是这些“黑鹰”的来历。它们不是美国官方军援给的。有消息说,这是GUR通过自己的商业渠道,从美国一家叫“Ace Aeronautics”的私营公司手里买的二手货,型号是UH-60A。
这帮情报贩子,为了搞到好装备,路子野得很。这也从侧面印证了,这次行动就是GUR自己的“私活”,一场不计后果的豪赌。
他们冒着这么大的风险,冲进去干嘛?目标很明确,降落在城西北的一个家具厂附近,从内部配合外面的部队,试图把那个被地雷封锁的口子再给“撑开”一点,哪怕只是撑开几个小时,能送点弹药进去,或者抢救出一部分精锐部队也好。
那么,结果到底怎么样了?这就成了战争中最常见的“罗生门”。
乌克兰这边,他们的通讯社和官方媒体都说,行动“成功”了,特种部队夺回了关键地区,保障了后勤线的“通畅”。话说得很漂亮,但也很含糊。“部分地区”是多大?“通畅”是通了多久?谁也说不清。
而俄罗斯那边的军事博主和半官方渠道,说的就是另一个故事了。他们说,乌克兰的直升机刚落地不到半小时,就被俄军的无人机锁定了。紧接着就是铺天盖地的炮火覆盖,那批GUR的精锐“很快就被击溃”,甚至有说法是“全军覆没”。
虽然双方各执一词,但有一个事实是骗不了人的:乌军的这个动作本身。如果红军城的局面真的没那么糟,如果地面通道还能走,他们疯了吗?放着安安稳稳的装甲车不坐,非要用直升机去玩命?
所以,无论这场突袭最终救出了几个人,打下了几个阵地,它都像一个响亮的耳光,狠狠地抽在了那些嘴硬说“局势可控”的人脸上。这个动作,已经把红军城守军的绝望,赤裸裸地暴露给了全世界。
这场发生在红军城上空的亡命突袭,或许并不能改变这座城市最终的命运,但它却像一面棱镜,折射出了这场战争最残酷、也最真实的一面。
股票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