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前,朋友满怀憧憬地更换了一辆“油电混动汽车”——
自认为这是最明智、最稳妥、最折中的抉择。
即便身边有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提醒他:有些问题不容忽视,否则日后或许会懊悔。
可他当时压根没放在心上,甚至觉得对方有些“过于谨慎”。
三年光阴流转,再次聊起这辆车时,他的语气却陡然转变,轻轻叹息道:
“当初那几个提醒,实在太精准了,不服都不行。”
为何会这样说呢?
究竟是哪3个提醒,是购买“油混车”必须了解的?
提醒一:切勿高估油混的省钱能力。
谈及这一点,想必许多人选择油混的核心原因就在于——省钱。
但现实状况是,油费确实节省了一些,可真正省下的金额,远不及预期。
以朋友的那辆油混车为例,同款燃油版落地价约14万,油混版却要15万多元——
一开始就贵了将近1.5万。
而百公里油耗的差距,仅有1.6升左右,换算下来每公里也就省下一两毛钱。
一年行驶1.2万公里,怎么计算都得7年左右才能回本——前提是始终不换车。
更不必说保养方面了。
尽管保养费用不比燃油车高太多,但整体来看,还是要多出10%~20%左右。
如此综合计算,说实话,真是高估了油混的“省钱能力”。
因为它省下的那点“钱”,实际上只是账面上的好看罢了——真正落到自己钱包里,并没有太多实际感受。
要是和插混车型相比,那就更逊色了:
毕竟,插混车型在城区能够全电行驶,还有补贴政策支持,省钱效果是实实在在的。
提醒二:别指望油混能带来电车的驾乘体验
说完省钱问题,朋友提到的第二个提醒,就是当初“太天真”——以为油混也能具备一些电车的特质。
但现实情况是,两者的差距真的很大。
油混说到底,依旧是一辆燃油车。
静音效果?发动机始终处于介入状态;
驾驶平顺性?踩下油门时能明显感受到油门迟滞和换挡顿挫;
加速性能?更不用提了,电车那种“踩油门就立刻启动”的畅快感受,完全无法相比。
关键在于,它根本没有“纯电模式”——
即便电池还有电量,它也会强制使用燃油驱动,不会以纯电模式行驶!
说白了,那块电池只是为了让起步、堵车阶段的驾驶更顺畅些,真正行驶起来,还是依靠燃油驱动。
更不用说快充、能量回收这些电车独有的“电动体验”了,油混车型完全没有。
朋友说得很直接:
“以前觉得油混是电车的‘简化版’,如今才明白,它是披着电车外壳的燃油车。”
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?
根源在于油混的技术逻辑本就不同:
新能源车是以“电”为主,偶尔借助燃油;而油混则是以“油”为主,只是勉强结合了一点电。
所以,如果你是冲着“电车体验”去选择油混,那它注定会让你失望。
提醒三:不要忽视技术老化带来的贬值风险
说到这个问题,朋友当初还颇不以为然——
甚至拿出一堆数据,试图反驳那些“老司机”的提醒,觉得他们是在夸大其词。
可如今回头来看,确实是他当时考虑得不够长远。
为何这么说呢?
因为数据显示:
2024年,中国混动市场中,插电混动的销量占比已高达71%,而油电混动仅剩下13%。
也正因如此,相较于3年前,现在的油混汽车价格大幅下跌——二手车的保值率也随之降低。
就拿凯美瑞来说,2022年的双擎版起售价还要20.98万;
而现在呢?新款车型优惠后直接降到了15.28万,两年时间,价格下跌了近30%。
新车价格都如此低廉了,二手车还能保值吗?
恐怕太过理想化了!
更现实的问题在于,油混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,销量也越来越差。
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,当市场份额低于5%时,可能就不是价格高低的问题了——
而是你想把车出手,或许都很难找到买家!
别觉得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出现:
要知道,据《财经》报道,丰田计划在2026年上市的第13代卡罗拉,将采用比亚迪DM - i超级混动技术。
考虑到这一发展趋势,油混被市场淘汰,或许已经进入倒计时了。
#热问计划#
股票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